天高云淡,秋季让人感觉既凉爽又舒适,是郊游赏景的好时节。古人也非常喜欢此时出游,其中最有名的秋游活动当属清代的木兰秋狝。
清康熙 五彩狩猎图长方瓷板
故宫博物院藏
木兰围场在今天的河北承德,北临巴林、克什克腾,东接翁牛特、喀喇沁,西至察哈尔,南以承德为界。
木兰秋狝是清代皇帝在北京以北四百余公里的皇家猎场木兰围场中举行的大规模围猎活动。“秋狝”一词,继承自先秦时代,是帝王因季节而出猎的不同名称,春天称为春蒐、夏天称为夏苗、秋天称为秋狝、冬天称为冬狩。
清康熙 五彩水浒人物纹梅瓶
观复博物馆藏
在清代,每一次木兰秋狝实际上都是一次规模庞大的准军事行动,是皇帝检验国家最精锐部队战斗力、锻炼士兵的意志、保持满族崇武本色的艰苦操练。
清雍正 粉彩狩猎图瓷板
观复博物馆藏
在大约持续约一个月的秋狝过程中帝王将相、八旗士兵需要面对围场艰苦的自然环境。那里峰壑险绝、沙岗松陷、林木幽深、河川密布、山原多变,气候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风雨如注,山洪常常裹挟着巨石,断木从沟谷中冲下来,道路阻滞,开辟艰难。除此之外,秋狝将士还要直接面对林间野兽的威胁,为皇帝驱赶猛兽、将其逼至皇帝可以猎获的范围内,这是一项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明永乐 鋄金兰札体龙纹胄
观复博物馆藏
木兰秋狝不仅仅是行围打猎,而是国家军事力量的动员。期间,上至皇帝下到士兵,入围者在一万人以上,都是从全国各地征调而来的。其中的人员调配、外藩朝觐、驼马辎重、往来邮驿、后勤保障等等事务庞杂、牵涉纷繁,中央部院大多参与其中。皇帝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检验国家机器的运转是否畅通高效。
汉代 彩绘黑色胡服骑射俑
观复博物馆藏
木兰秋狝的最高潮是“行围四部曲”,即撒围、待围、合围、罢围。
撒围,即在当日五更时分,派出两翼士兵形成包围圈,将山间的野兽驱赶进中心地区。
待围,在撒围之前,相关人员选择地势平缓的地方,用黄色帐幕搭建临时的房子,其中有一圆形的御幄,就是皇帝的处所。皇帝日出之前来到此处,亲自“调和汤饭,并煮羊炙鹿”,准备赐给王公大臣作为早餐。皇帝在帐内等待外面士兵们的包围圈渐渐收拢。
合围,士兵们形成包围圈后,脱掉帽子,举起鞭子,高升呼喊,皇帝便带领着王公大臣们纵横驰骋、尽情斩获。
罢围,皇帝回到帐内,观看随行其他人狩猎,随后检验战果,论功行赏。
清乾隆 《乾隆皇帝射猎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激动人心的狩猎比赛,蒙古宴会也是皇帝在木兰秋狝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席间依次展示有观赏性的表演活动,包括什榜、相扑、诈马、教駣四项活动,当时称为“塞宴四事”。
什榜,指演奏蒙古乐的乐人,他们在皇帝喝酒时,用笳、管、筝等乐器演奏蒙古风情的乐曲,同时,乐手们边弹边唱,悠扬的旋律在木兰围场上回荡。
相扑,又称“扑跤戏”,满语叫做“布库”。在蒙古宴会上,会有二十名布库在帐外,两两相角,一争高下,此时皇帝坐于殿内进茶,等候比赛佳音。胜利者一般会被赐酒,要当下饮完。
诈马,在大营二十里外,预设马匹二百五十,每骑以小童驾驭,以连续传递的枪声为号令,枪鸣瞬间,二百五十名年轻骑手飞驰而出,穿林涉水,争相追赶,最先到达大营的三十六名骑手会得到皇帝的赏赐。
教駣(táo),即骑生驹,这是宴会上扎萨克蒙古为皇帝准备的最后一项表演。“生驹”指那些年龄到了三岁且没有被驯服的马匹。按照传统,两岁生驹不能上马鞍,三岁便可用教駣的方法加以驯服。
清乾隆 五彩煮酒图人物纹椭圆盘(乾隆胎 后绘彩)
观复博物馆藏
表演结束后,此次“秋游”活动接近了尾声,意犹未尽的乾隆皇帝还为此赋诗一首:“木兰岁岁秋围举,东道名藩许献芹。幕设崇岗菊节度,席联新部雁行分。汤羊美胜八珍膳,诈马催来千锦群。诸技毕陈行赏罢,一家和乐万方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