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53课,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中庸第53课,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庸的第53小节,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miù],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今天的原文事实上给了我们四面镜子来验证我们的德行是否合于中庸之道。我们还是先来逐句学习: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先是要从修养自己的德行开始。

“征诸庶民”,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确认。

“考诸三王而不缪[miù]”,用夏商周三代圣贤君王的做法来考察也没有错误。

“建诸天地而不悖”,立于天地之间与天地相合而不违背。

“质诸鬼神而无疑”,质问于鬼神,也没有怀疑。

“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百世之后待到圣人来验证,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质问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

“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知人也”,百世之后待到圣人来验证,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仁义。

所以总结下来我们来看,验证我们是否合于中庸之道的四面镜子,分别是:

第一、以天理为准;

第二、以良知为责;

第三、以圣贤心为心;

第四、以百姓心为心。

第一面镜子是:以天理为准。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我们的言谈举止首先要合乎天地之间的规律,比如春播秋收就是这样一种规律,顺应季节的变化来播种,多少都会有所收获。但如果违背了天地的规律,那么,哪怕付出了努力,也依旧很难有收获。鬼神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把鬼神理解为天地间的自然造化,古人对风、雨、雷、电等等自然变化不能理解其中的现象,所以将其归结为鬼神,其实这些自然现象同样是天理天道的体现。

第二面镜子是:以良知为责。“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我们如何确保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经得起未来圣贤的检验呢?阳明先生就教诲我们: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原来我们每个人的才能可能有高下深浅的差别,但是在良知清澈时体会到的天理,与圣人都是相同的,这就像黄金的分量会有多少的差别,但是只要到达金子的纯度都是真正的黄金。所以当我们体会到了和圣贤一样的良知之心,又怎么会担心后来人的验证呢?

第三面镜子是:以圣贤心为心。所谓“考诸三王而不缪[miù]”,尧舜禹三位圣明君王,他们的功绩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心中所体会到的都是同一个良知。因此才会有尧舜禹三位圣明君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法相传,他们在传承的并不是文字,而是圣贤的那颗心。所以我们将自己的起心动念与圣贤相比较,就可以知道自己还有哪些能提升的地方,因为圣贤们都以百姓心为心。

第四面镜子是:以百姓心为心。所谓“本诸身,征诸庶民”,在修养自己的德性之后,可以从老百姓那里得以确认。如果所作所为符合民众的内心诉求,那么,我们的事业便符合中庸之道,反之亦然。这个民众换到今天的时代,就是我们的同事、客户、领导等等。当能够体会到他们内心的苦辣酸甜的时候,我们就是在以他们的心为心。比如你去拜访一位客户,对方坐在写字台前面,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从容自信,但是你总能够体会到他内心的一份焦虑,或许也让你百思不得其解,在拜访结束就要离开的时候,你从客户的位置向窗外看了一眼,这时你就知道客户从窗外一眼就能够望到比他规模大了十倍一个同行所在的大楼,所以客户每天面对着扑面而来的压力,焦虑是自然而然的。这时你站在他的位置就能够体会到他的不容易。每天要和规模比他大十倍的同行去竞争。所以这一个比方就是让我们体会以客户之心为心,才能感受到客户之痛,否则我们想的都是怎么去推销自己的产品,并没有真正去体会客户内心的渴望。

再次回顾今天的原文,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miù],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以天理为准,以良知为责,以圣贤心为心,以百姓心为心。

相关推荐